今亮点!诺兰御用配角,终于做了回大男主!

2023-02-02 12:52:08 来源:哔哩哔哩

基里安·墨菲终于成为诺兰电影的主演了。

在《奥本海默》里,他将扮演奥本海默。


【资料图】

希望结束战争的迫切,对核武器的隐忧,人类未来的不确定,都写在了他的脸上。

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,种种情愫,在奥本海默的眼神里,更在他不言的万绪中。

墨菲主演诺兰电影,是千呼万唤,也是众望所归。

这位诺兰的御用配角,很早就得到了诺兰的首肯。

但,主演这件事,之于墨菲却并不关键。

在他心里,人物才是第一位的。

主不主演的,没什么关系。

英伦演员

POST WAVE FILM

2001年,基里安·墨菲主演的《迪厅孩童》上映。

他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个叫做Pig的男孩,他与自己的双胞胎姐姐一起犯罪,一起经受了性启蒙。

两人之间完美的平衡,在17岁生日之前被打破。过往和谐的生活一去不返。

很显然,这是一个隐喻性极强,需要演员具有内敛的爆发力的故事。

墨菲完美地完成了人物塑造,拿到了爱尔兰电影奖最佳男主角奖。

在这个奖项之前,墨菲常年混迹于舞台剧圈,不声不响,又默默成长。

和美国那些从小就笃定自己要吃表演这碗饭的演员不同,大多数英国演员是在偶然接触到表演后,才对表演产生兴趣的。

随后,才开始磨砺自己的演技。

也正是因为有着“旁逸斜出”的学习经历,他们的表演才不会流于油腻和程式化;他们才能从诸多演员中脱颖而出,成为最亮眼的那个——哪怕他们一直藏其锋芒,也无法遮掩光芒。

基里安·墨菲,就是这样的演员。

在走上表演这条路之前,他的志向是橄榄球运动员。

但无奈的是,督学爸爸和法语教师妈妈没有给他强壮的体魄,他只能选择去学法律。

学到大四那年,墨菲看了一场演出。舞台上形形色色的演员和道具,像是一道闪电击中了他。

霎时间,戏剧的魅力超过了法律。

他觉得自己,命中注定要成为演员。

这是大多数英伦演员的晋升路径——抛弃专业,进入剧团,闯荡银幕,横扫好莱坞。

对于英国演员为什么能横扫好莱坞,众说纷纭,没有定论。

但有一个细节,能成为人们理解的注脚。

好莱坞的那些男演员,出名之后就一定会走上绯闻与女友齐飞,代言和综艺共舞的局面。在他们赚大钱、赚快钱的同时,英国这群人正在为了自己的口音苦苦磨练。

假以时日,差距自然明显。

基里安·墨菲也一样。

舞台剧《迪厅孩童》让其走红,他开始了欧洲巡演。

为了剧团,他放弃了学业。这种生活在最开始让他有些害怕。他曾经说:“我不是什么好学生,我就要拿到学位了,但是我放弃了,这有些愚蠢”。

虽然墨菲在成名后也曾经尝试再去考下律师学位,但终究没能成功。

随后的几年时间里,墨菲随着剧团一起演出,不断地面对观众,不断地琢磨剧本,不断地雕琢人物。

虽然出了名,但一直仅限于舞台剧的小范围。

直到电影版《迪厅孩童》的横空出世,人们惊呼,又一个彼德·奥图被上帝送到了爱尔兰。

但看过原版话剧的人都知道,墨菲只是墨菲,他不是彼德·奥图;Pig这个角色,只属于他。

低估演技

POST WAVE FILM

虽然出演了很多大片,但墨菲并不喜欢大片;虽然出演了“《黑暗骑士》三部曲”,但墨菲对超英电影并没有什么好感。

混迹于好莱坞,游离于好莱坞。

他一直用精湛的演技出演配角,经纪人和粉丝都希望他能出名,但似乎只有他自己对此并不上心。

这好像是一个关于大片和演技的悖论:

他有着足够的演技,但又不想出名,因此人们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寻找关于他的段落;他身处名利场的中心,但又不愿被镁光灯闪瞎眼睛,因此人们只能在吉光片羽中寻找惊喜。

墨菲曾经说:“理想情况下,我一年只拍一部电影,其他时间,让我像个普通人那样活着。”

也正是因为如此,墨菲才会被认为是佛系配角,演技时常被低估。

为了出演《浴血黑帮》中的谢尔比,原本并不阳刚的墨菲,常年打卡健身房,他着重打造自己的三角肌,完美控制了自己的头肩比。

他说这是他所描绘过的最强硬的角色,也是与其本人反差最大的角色。

墨菲的本色是什么似乎没人知道,但阳刚,并不是他天生的底色。

《冥王星早餐》里,他扮演了一个异装癖男孩,那种毫无不适感的“娘”和“基”,为他拿下了金球奖的提名。

随后,墨菲饰演了一系列柔中带刚的角色。

《风吹麦浪》里,他扮演的达米安,深陷战争与亲情的泥潭,那种情感支离破碎,外表完好如初的质感,被墨菲诠释得非常到位。

《太阳浩劫》中,他饰演的物理学家卡帕在危机和难以抉择中,又有着坚毅的情绪。这种其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,不言而喻。

至于《盗梦空间》中的巨贾之子,则是在逼仄的空间内,寻找腾挪缓冲之地。他的优柔和寡断,是他情绪的外泄。而最终的“背弃”,或许是另一种成长的起点。

《类人猿行动》和《敦刻尔克》则能明显地展现出墨菲的演技。

前者里,墨菲的英勇是军人的本性;后者中,那个发抖失声的士兵,则是人类的本性。

同样的战争,不同的身份,墨菲给出了不一样的表演和塑造:

——变色龙式的演员这个名声,从此确定。

诺兰深知墨菲的水准,因此让他出演了《黑暗骑士》的稻草人。

墨菲的气质,在某种程度上更适合于谜语人。但稻草人在他的解读下,成为了一件易碎的艺术品——刀尖烈焰上的舞蹈,美与险并存。

眼镜的摘和戴,变成了人物面具的取和放:一个分裂的恶魔,就此诞生。

顶级演员对于面部肌肉的控制也是顶级的。在稻草人的身上,不难发现墨菲能够完美控制自己的表情。

那种矛盾的、变化的、甚至是奇绝的心理状态,在他脸上,充满了故事性。

也无外乎诺兰盛赞这位爱尔兰人: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舞台和银幕表演者”。

不做模仿者

POST WAVE FILM

墨菲很难被定义,就如同他那不爱社交的性格。

他很少参加首映礼,若不是觉得不参加自己出演影片的首映式显得过于粗鲁;如果可以,他甚至连门都不愿出。

就像是一个隐士,墨菲也很少接受采访,或者是参加真人秀。

他最大的开销并不是消费奢侈品,而是买音响、买专辑与听音乐会。

他说,音乐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:“即便我不再组建摇滚乐队,但我依旧心向往之。作为一个演员,同事还拥有一支乐队,这意味着我永远不会被真诚以待”。

2004年,墨菲和认识了十余年的女朋友结婚。直到目前,他们依旧生活在都柏林,并且无意搬去好莱坞。

一个演员,越是鲜少露面,就越是能塑造人物;反过来,他展现自我越多,就越是无法令人信服。

墨菲似乎是演员中的异数,他比基努·里维斯更加避世。他的无法定义,似乎在证明,一个真正优秀的演员,是不需要去“参考”别人的。

曾经有英国电影杂志讨论过墨菲究竟是模仿哪一位前辈的表演,但没有结论。墨菲自己也说,自己并不是一个“副本”。他说:“大多数杂志都想找到一个榜样,然后把你定义一番。但我只想做出好的艺术”。

墨菲不在意自己所参演的是大片还是小片。他和那些拒绝大片,始终在独立电影里工作的演员不同。那些演员以拒绝好莱坞大片为荣,但墨菲却觉得,只要能塑造出合适的人物,又有合适的导演,“为什么不能去好莱坞?”

纵观墨菲所塑造的角色,大多数都是具有深切冲突感的人物。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正派”;但距彻头彻尾的“反派”,又有着远方审美的距离感。

就像是《浴血黑帮》里的谢尔比,那个PTSD的黑帮大佬,在穷街陋巷的社会中,挣扎求生;他的血腥,来自于社会的毒打;他的冷酷,来自于对世情的洞察。

刀口舔血人红命硬,辉煌已是天注定——当墨菲以零度表演的姿态在第一季出场时,七年后第六季的故事,似乎已然写定。

墨菲曾经坦承,自己不喜欢正面角色,对他来说,没有什么反派:“人物就是戏剧,戏剧就是冲突。我在意的不是好和坏,而是坏人身上的矛盾、压力、纠葛。一切伟大的艺术,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,在我观念里,都是讲这些人故事的。谁要看什么好人一生平安啊”。

但这种选角方式,却遭到了电影记者的“误解”。有杂志称“墨菲只演那种怪胎”。墨菲看后一笑,但他终究还是没能忍住,噗嗤一笑。

他说:“没办法,他们没有这种想象力”。

作者丨云起君放大头像看我的眼神

编辑丨毛头    排版丨石页

「注: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,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。」

推 荐 阅 读

豆瓣9.1,知道《狂飙》好,但没想到这么好!

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

关键词: 黑暗骑士 浴血黑帮

推荐内容